田叔一者、趙陘城人二也。其先、齊田氏苗裔也。叔喜劍、學黃老術於樂巨公三所。叔為人刻廉自喜、喜游諸公。四趙人舉之趙相趙午、午言之趙王張敖所、趙王以為郎中。數歲、切直廉平、趙王賢之、未及遷。
一索隱。案下文、字少卿。
二索隱。陘音刑。按。縣名也、屬中山。
三索隱。本燕人、樂毅之後。正義。樂、姓。巨公、名。
四正義。喜音許記反。諸公謂丈人行也。
會陳豨反代、一漢七年、高祖往誅之、過趙、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、禮恭甚、高祖箕踞罵之。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、謂張王曰。「王事上禮備矣、今遇王如是、臣等請為亂。」趙王齧指出血、曰。「先人失國、微陛下、臣等當蟲出。二公等柰何言若是。毋復出口矣。」於是貫高等曰。「王長者、不倍德。」卒私相與謀弒上。會事發覺、三漢下詔捕趙王及羣臣反者。於是趙午等皆自殺、唯貫高就系。是時漢下詔書。「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。」唯孟舒、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、稱王家奴、隨趙王敖至長安。貫高事明白、趙王敖得出、廢為宣平侯、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。上盡召見、與語、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、上說、盡拜為郡守、諸侯相。叔為漢中守十餘年、會高后崩、諸呂作亂、大臣誅之、立孝文帝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七年、韓王信反、高帝征之。十年、代相陳豨反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謂死而蟲出也。左傳「齊桓公死、未葬、蟲流於戶外」是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九年十二月捕貫高等也。」
孝文帝旣立、召田叔問之曰。「公知天下長者乎。」對曰。「臣何足以知之。」上曰。「公、長者也、宜知之。」叔頓首曰。「故雲中守孟舒、長者也。」是時孟舒坐虜大入塞盜劫、雲中尤甚、免。上曰。「先帝置孟舒雲中十餘年矣、虜曾一人、孟舒不能堅守、毋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。長者固殺人乎。公何以言孟舒為長者也。」叔叩頭對曰。「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。夫貫高等謀反、上下明詔、趙有敢隨張王、罪三族。然孟舒自髡鉗、隨張王敖之所在、欲以身死之、豈自知為雲中守哉。漢與楚相距、士卒罷敝。匈奴冒頓新服北夷、來為邊害、孟舒知士卒罷敝孫守真按。罷=羆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、故可通「疲」、同音通假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聲音變化的關係·聲調不重要。、不忍出言、士爭臨城死敵、如子為父、弟為兄、以故死者數百人。孟舒豈故驅戰之哉。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。」於是上曰。「賢哉孟舒。」複召孟舒以為雲中守。
後數歲、叔坐法失官。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、景帝召田叔案梁、具得其事、還報。景帝曰。「梁有之乎。」叔對曰。「死罪。有之。」上曰。「其事安在。」田叔曰。「上毋以梁事為也。」上曰。「何也。」曰。「今梁王不伏誅、是漢法不行也。如其伏法、而太后食不甘味、臥不安席、此憂在陛下也。」景帝大賢之、以為魯相。
魯相初到、民自言相、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。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、各笞五十、餘各搏二十、一怒之曰。「王非若主邪。何自敢言若主。」魯王聞之大慚、發中府錢、二使相償之。相曰。「王自奪之、使相償之、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。相毋與償之。」於是王乃盡償之。
一索隱。搏音博。
二正義。王之財物所藏也。
魯王好獵、一相常從入苑中、二王輒休相就館舍、相出、常暴坐三待王苑外。王數使人請相休、終不休、曰。「我王暴露苑中、我獨何為就舍。」魯王以故不大出游。
一正義。魯共王、景帝子、都兗州曲阜縣故魯城中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矍相圃在兗州曲阜縣南三十里。禮記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、觀者如堵牆也。」
三索隱。上音步卜反。
數年、叔以官卒、魯以百金祠、少子仁不受也、曰。「不以百金傷先人名。」
仁以壯健為衞將軍一舍人、數從擊匈奴。衞將軍進言仁、仁為郎中。數歲、為二千石丞相長史、失官。其後使刺舉三河。二上東巡、仁奏事有辭、上說、拜為京輔都尉。三月餘、上遷拜為司直。四數歲、坐太子事。五時左相自將兵、六令司直田仁主閉守城門、坐縱太子、下吏誅死。仁發兵、長陵令車千秋上變仁、仁族死。陘城今在中山國。七
一集解。張晏曰。「衞靑也。」
二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監御史、秦官、掌監郡、漢省、丞相遣御史分刺州、不常置也。」案。三河、河南、河東、河內也。
三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右扶風、左馮翊、京兆尹是為三輔。元鼎四年、置三輔都尉。」服虔云。「皆治長安城中也。
四集解。漢書·百官表曰。「武帝元狩五年、初置司直、秩比二千石、掌佐丞相舉不法。」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武帝元狩五年、初置司直、秩比二千石、掌佐丞相舉不法也。」
五正義。謂戾太子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劉屈犛時為丞相也。」
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陘城、縣名也。」正義。今定州也。
太史公曰。孔子稱曰「居是國必聞其政」、田叔之謂乎。義不忘賢、明主之美以救過。仁與余善、余故幷論之。
褚先生曰。臣為郎時、聞之曰田仁故與任安相善。任安、滎陽人也。少孤貧困、為人將車一之長安、留、求事為小吏、未有因緣也、因占著名數。二武功、扶風西界小邑也、谷口蜀剗道近山。三孫守真按。剗=棧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安以為武功小邑、無豪、易高也、四安留、代人為求盜亭父。五後為亭長。六邑中人民俱出獵、任安常為人分麋鹿雉兔、部署老小當壯劇易處、衆人皆喜、曰。「無傷也、任少卿七分別平、有智略。」明日復合會、會者數百人。任少卿曰。「某子甲何為不來乎。」諸人皆怪其見之疾也。其後除為三老、八舉為親民、出為三百石長、九治民。坐上行出游共帳不辦、斥免。
一索隱。將車猶御車也。
二索隱。言卜占而自占著家口名數、隸於武功、猶今附籍然也。占音之艷反。
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漢武功縣在渭水南、今盩厔縣西界也。駱谷閒在雍州之盩厔縣西南二十里、開駱谷道以通梁州也。」按。行谷有棧道也。
四索隱。易音以豉反。言邑小無豪、易得高名也。
五集解。郭璞曰。「亭卒也。」正義。安留武功、替人為求盜亭父也。應劭云。「舊時亭有兩卒、其一為亭父、掌關閉掃除。一為求盜、掌逐捕盜賊也。」
六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十里一亭、亭有長也。」
七正義。少卿、安字。
八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十亭一鄕、鄕有三老一人、掌敎化也。」
九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萬戶已上為令、秩千石至六百石。減萬戶為長、秩五百石至三百石。皆有丞、尉也。」
乃為衞將軍舍人、與田仁會、俱為舍人、居門下、同心相愛。此二人家貧、無錢用以事將軍家監、家監使養惡齧馬。兩人同床臥、仁竊言曰。「不知人哉家監也。」任安曰。「將軍尚不知人、何乃家監也。」衞將軍一從此兩人過平陽主、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、此二子拔刀列斷席別坐。主家皆怪而惡之、莫敢呵。
一正義。衞靑也。
其後有詔募擇衞將軍舍人以為郎、將軍取舍人中富給者、令具鞍馬絳衣玉具劍、欲入奏之。會賢大夫少府趙禹來過衞將軍、將軍呼所舉舍人以示趙禹。趙禹以次問之、十餘人無一人習事有智略者。趙禹曰。「吾聞之、將門之下必有將類。傳曰『不知其君視其所使、不知其子視其所友』。今有詔舉將軍舍人者、欲以觀將軍而能得賢者文武之士也。今徒取富人子上之、又無智略、如木偶人衣之綺繡耳、將柰之何。」於是趙禹悉召衞將軍舍人百餘人、以次問之、得田仁、任安、曰。「獨此兩人可耳、餘無可用者。」衞將軍見此兩人貧、意不平。趙禹去、謂兩人曰。「各自具鞍馬新絳衣。」兩人對曰。「家貧無用具也。」將軍怒曰。「今兩君家自為貧、何為出此言。鞅鞅如有移德於我者、何也。」一將軍不得已、上籍以聞。有詔召見衞將軍舍人、此二人前見、詔問能略相推第也。田仁對曰。「提桴鼓立軍門、使士大夫樂死戰鬥、仁不及任安。」任安對曰。「夫決嫌疑、定是非、辯治官、使百姓無怨心、安不及仁也。」武帝大笑曰。「善。」使任安護北軍、使田仁護邊田穀於河上。此兩人立名天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移猶施。」
其後用任安為益州刺史、一以田仁為丞相長史。二
一正義。地理志云武帝改曰梁州。百官表云。「元封五年、初置部刺史、掌奉詔條察州、秩六百石、員十三。」按。若今採訪按察六條也。
二正義。百官表云。「丞相有兩長史、秩千石。」
田仁上書言。「天下郡太守多為奸利、三河尤甚、臣請先刺舉三河。三河太守皆內倚中貴人、與三公有親屬、無所畏憚、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姦吏。」是時河南、河內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、一河東太守石丞相子孫也。二是時石氏九人為二千石、方盛貴。田仁數上書言之。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謝、謂田少卿曰。「吾非敢有語言也、願少卿無相誣污也。」仁已刺三河、三河太守皆下吏誅死。仁還奏事、武帝說、以仁為能不畏彊禦、拜仁為丞相司直、威振天下。
一集解。杜、杜周也。
二正義。謂石慶。
其後逢太子有兵事、丞相自將兵、使司直主城門。司直以為太子骨肉之親、父子之閒不甚欲近、去之諸陵過。是時武帝在甘泉、使御史大夫暴君一下責丞相「何為縱太子」、丞相對言「使司直部守城門而開太子」。上書以聞、請捕系司直。司直下吏、誅死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暴勝之為御史大夫。」
是時任安為北軍使者護軍、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、召任安、與節令發兵。安拜受節、入、閉門不出。武帝聞之、以為任安為詳邪、一不傅事、何也。二任安笞辱北軍錢官小吏、小吏上書言之、以為受太子節、言「幸與我其鮮好者」。三書上聞、武帝曰。「是老吏也、見兵事起、欲坐觀成敗、見勝者欲合從之、有兩心。安有當死之罪甚衆、吾常活之、今懷詐、有不忠之心。」下安吏、誅死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佯、或作『詳』也。」索隱。詳音羊。謂詐受節不發兵、不傅會太子也。
二索隱。不傅事可也。傅音附、謂不附會也。
三索隱。鮮音仙。謂太子請其鮮好之兵甲也。
夫月滿則虧、物盛則衰、天地之常也。知進而不知退、久乘富貴、禍積為祟。故范蠡之去越、辭不受官位、名傳後世、萬歲不忘、豈可及哉。後進者愼戒之。
索隱述贊。田叔長者、重義輕生。張王旣雪、漢中是榮。孟舒見廢、抗說相明。按梁以禮、相魯得情。子仁坐事、刺舉有聲。